关闭广告

车企全力冲刺 固态电池迎“新拐点”?

盖世汽车8903人阅读

行业对于“固态电池”的想象由来已久。

早期一些观点认为,电动汽车要想取代燃油车,需得达到接近后者的续航里程。而“加一块电池提升续航”的方法,不仅会抬高电池系统成本,还会影响车辆内部“得房率”的大小。

相比之下,固态电池由于拥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可以兼顾小体积与长续航的优点。另外,固态电解质通常不会因高温或者机械振动而引燃,在安全性上更有保障。因而,其也被认为是下一代电池技术的制胜关键。

比如,丰田早于2008年便高调宣布进入固态电池领域,三星SDI也从2013年开始对外展示其固态电池的相关规划。近年来,全球汽车产业加快电动化转型,在里程焦虑的舆论攻势下,固态电池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全球各大车企争相入局。

国内包括上汽、广汽、长安等车企均已明确固态电池的量产时间,国际车厂如丰田、日产、大众等亦在积极推动固态电池的产业化。然而,“固态电池将止步于半固态”等言论不绝于耳,加上宁德时代等主要电池制造商均没有披露更多业务进展,使得早前关于“2024年是固态电池量产元年”的预测充满了悬念。

固态电池的量产元年,会如期而至吗?

固态电池:量产面临的X因素

区别于传统锂电池采用的“隔膜+电解液”,顾名思义,固态电池是用固态电解质取代液态电解质,而固态电解质主要分为聚合物、硫化物和氧化物三种。


图片来源:天风证券研究所

其中,硫化物固体电解质具有较高的室温离子电导率,而热稳定性差;氧化物固体电解质的化学稳定性好,循环寿命长,但电导率相对较低,某些高价阳离子会与金属锂发生反应。

另外一个,是聚合物固体电解质,其在高温条件下工作性能好,且能兼容现有的液态电解质生产工艺,也是目前固态电池发展最快的技术方向之一。但由于其电导率较低,电化学窗口窄,电解质容易被电解。

目前来看,国内大部分企业都选择了金属氧化物动力电池,也有部分机构专注于硫化物全固态电池技术路线。但无论哪一种,界面接触问题都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现阶段全固态电池的主要缺陷问题。

全固态电池里的“界面”挑战,具体体现在正极-电解质界面、负极-电解质界面和电解质晶粒之间的稳定性问题。界面的稳定性是决定电池电化学性能和安全性的关键因素。一直以来,这个问题都没有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

除此之外,实现固态电池从实验室到规模装车的转换,是整个行业面临的一大课题。


电极-电解质界面反应;图片来源:材料牛

走出实验室并不是固态电池的重点,要真正实现产业化,还得克服良率的挑战。换言之,将液态电解质换成固态电解质,解决锂离子不稳定的挑战,只是产业化的第一步。

辉能科技创始人兼CEO杨思枏曾在采访中表示,要让头部车厂和资本大咖主动谈合作,最重要的一点是,这颗电池不能只是实验室里的研发原型,而要能克服量产和良率的挑战。

实验室开发出来能够快速堆栈电芯的模块,单片不良率低于一成,但堆栈成车用功率,不良率会随之等比加乘放大。要知道,“良品率”既关系到电池的性能、稳定性和一致性,同时它又是动力电池降本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比如锂电行业,良率已经能够达到99.99%。

汽车毕竟不同于消费类电子,哪怕是九成的良率,都无法保证行车能够足够安全。进一步讲,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远超锂离子电池,如果发生意外事故,后果可能极具灾难性。

所以尽管业内对固态电池抱持期待,诸多厂商依然不敢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譬如,宁德时代在固态电池领域拥有较早的布局,但也坦言面临产业化难度大、成本高、低温性能差等问题。近期,该公司也强调,凝聚态电池可比固态电池更快量产。


图片来源:宁德时代

在10月举办的奇瑞科技日上,宁德时代重申将考虑推出车规级凝聚态电池。根据官方数据,该凝聚态电池单体能量密度最高可达500Wh/kg。早些时候,大众投资美国固态电池新创QuantumScape,以及宝马携手Solid Power都是为了开发出达到相似能量密度的固态电池。

至于凝聚态电池是否能成为固态电池的替代品,尚没有定论。归根究底,固态电池产业化面临的问题若不解决,最终也只能成为高端车的标配,中低端车的选配。

半固态电池 跑赢上半场?

尽管如此,业内有观点认为,全固态电池正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半固态电池产业化与装车不断提速,固态电池或许也将迎来“新的拐点”。

今年6月份,卫蓝新能源的半固态电池正式交付给蔚来。12月17日,蔚来创始人李斌亲自驾驶ET7实测了150度超长续航电池包,最终完成1,044公里的里程成绩。

毫无疑问,长达1000公里的续航里程足以解决电车的续航焦虑,但李斌曾透露,蔚来150度电池包的成本非常高,相当于一辆搭载75度电池包的ET5的价格,也就是30万元左右。

电池和整车价格相当,也意味着大多数消费者只能通过租赁电池的方式解决续航焦虑。在成本面前,半固态电池的优势似乎显得微乎其微。但若车企承担了大部分的电池成本,半固电池或许能够加速上车。

无论是半固态电池,还是全固态电池,“降本”都是一场攻坚战。就像车载显示大屏从LCD到mini-LED,甚至是OLED的升级。要全面普及,成本始终是前提。


图片来源:日产汽车

以日产为例,其2022年正式公布了全固态电池的试点生产设施。在“日产2030愿景”中,日产计划到2024财年在日本横滨建造固态电池试点工厂。2028年,日产计划实现固态电池大规模量产,并将推出首款搭载独创全固态电池的电动车型。

根据其释放的内容,日产固态电池将减少稀有金属的使用量。到2028财年,全固态电池的成本将降至每千瓦时75美元(根据当时汇率约合人民币477元),未来有望进一步降低至每千瓦时65美元(约合人民币414元)。

对固态电池来说,还有一个有效的降本策略是通过回收原材料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包括正极材料、固态电解质、硅负极材料、导电碳材等都可以回收再利用。业内主要厂商有回收正极材料,也有可以同时回收三种材料甚至更多的电池厂商。

2023年8月17日,《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落地生效,规范了电池从设计、生产、使用和回收的整个生命周期。新法规定,自2025年起,将逐步推行回收效率、材料回收及循环目标。从业厂商不仅需要提供数字电池护照,还需要根据要求逐年提升电池回升比例。

可以这样说,电池回收将成为相关企业进入该市场的硬性要求。当然,要实现电动车和燃油车的成本平权,固态电池还得从技术角度出发,在提高能量密度的同时,简化模块设计,不断优化成本。

虽然无法确定固态电池何时能够大范围普及,但可以明确一点,苦固态电池久矣的现状或许很快会有所改善。

10月,Solid Power向宝马交付了全固态动力电池A样,上汽、广汽、宝马等车企也相继宣布固态电池装车时点。就连一再跳票的丰田,也表示对固态电池量产有信心。

丰田社长佐藤恒治表示,将启动试点项目,应对量产挑战。不过,他也称,固态电池只是众多产业变革之一。仅仅因为拥有固态电池技术,并不会改变游戏规则。因为最终,决定电动车时代竞争的核心因素依然是产品。

过去,汽车更多是借鉴手机,到如今二者互相借鉴学习。今年年初,小米手机公布了固态电池的研发进展,显示该技术能量密度可达1000Wh/L、低温下放电性能提升20%。近期韩媒也报道,三星正在开发基于硫化物电解质的固态电池,未来不排除会用在手机上。而汽车领域,亦是持续不断释出有关固态电池的新消息。

毫无疑问,固态电池的产业化不仅仅是汽车行业需要经历的变革。而这一次的技术革新,是否会由汽车产业引领,将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自己责任及连带责任。
猜你喜欢
精彩推荐

上市前三天,比特币现货ETF吸金不到9亿美元,“远远算不上成功”

华尔街见闻官方 浏览 8555

天赋大战!崔永熙25分4数据全场最高完胜林葳15中4 乔帅没走眼

醉卧浮生的体育世界 浏览 15647

五角大楼泄密文件被曝含涉华内容

金羊网 浏览 14900

谁说穿羽绒服就不能时髦?

黎贝卡的异想世界 浏览 9144

里瓦尔多:巴萨需认真考虑签尼科-威廉斯,他的价格非常合理

懂球帝 浏览 6675

基差走扩,市场中性策略收益可以把握吗?

私募荟 浏览 8526

清洗6人+重启2归化!国足新帅变阵,承诺进18强赛,防韩国踢假球

侃球熊弟 浏览 8336

携程集团发布2023Q1财报:净营收92亿元,同比增长124%

网易科技报道 浏览 12590

美国财长:美对俄等国经济制裁可能危及美元主导地位

环球网资讯 浏览 100224

董洁直播走红,成小红书电商全村希望?

Tech星球 浏览 15524

奥特曼重新加入 OpenAI董事会;比特币突破7万美元大关;苹果中文官网出现Vision Pro|极客早知道

极客公园 浏览 8509

奔驰不放弃内燃机,因为要造最强插混,燃油版也会更平顺?

路咖汽车 浏览 6811

关晓彤穿白衬衫亮相巴黎时装周

王鱼鱼爱扒娱乐 浏览 15502

换新装拒绝油腻,新款帕萨特17.99万起售

车市红点 浏览 16272

助力本土CGM厂商崛起 昂瑞微重磅发布超低功耗蓝牙SoC OM6626

爱集微 浏览 8371

Temu、Shein合规压力变大

晚点LatePost 浏览 6843

科学家发现1亿年前萤火虫祖先,发光可能是为了防御和自保

趣看热点 浏览 22104

格里芬正式加盟篮网,总冠军追梦人再添新成员

趣看热点 浏览 21728

AI并没有学习!Nature子刊最新研究解码人工智能黑盒

新智元 浏览 8494

二手房业主抱团"保卫房价" 喊话:建议上调1万多 别贱卖

每日经济新闻 浏览 79173

李国庆评孟羽童被董明珠开除:给年轻人留个面子

手机中国 浏览 9045
本站所有信息收集于互联网,如本站收集信息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沪ICP备20017958号-1